大圹圩农场:“四良”融合 解锁水稻单产提升的密码
发布日期:2025-11-03 来源: 浏览次数:67
大圹圩农场水稻高标准种植基地内,水稻长势旺盛,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。
开云手机在线登录入口大圹圩农场近2万亩稻田迎来收获季,日前,测产数据显示,单产提升示范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86.9公斤,比去年常规稻田单产增长50公斤以上,实打实的产量印证了“良田、良种、良机、良法”融合的成果。
良田筑基,实施“藏粮于地”
良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。作为农业“国家队”,大圹圩农场以攻关“麦稻吨半粮田”为目标,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“农场本就有自然禀赋,土壤比较肥沃、水源也不缺,但增产不单靠天赐,更靠人为。”大圹圩农场农业负责人陶先兵说。
据悉,近年来,农场积极争取各类涉农项目,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,系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补齐农业生产短板。此外,农场引进卫星水田平地机开展土地整治,有效减小田间落差,提升田面平整度,为精准灌溉与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农场还通过实施“三年一轮深翻”、增施有机肥等地力提升措施,持续改良土壤结构、增强肥力,为稳产高产打下基础。

大圹圩农场高标准农田呈现“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渠相连”的现代农业图景。
良种强“芯”,突破产量瓶颈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大圹圩农场依托“皖垦”牌种子生产基地,从源头上激发水稻增产潜能。
“农场联合皖垦种业,与安徽省农科院、安徽农业大学、扬州大学、武进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,打造高标准优质品种选育基地。”大圹圩农场党委书记、董事、总经理陈劲松说。
今年,农场专门建立4000多亩优质稻种生产基地,示范选育14个具有市场潜力和高产特性的“皖垦”牌水稻新品种,为良种更新换代储备资源。
主推的“皖垦糯1116”等水稻品种表现突出,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。这一优势已转化为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成果,农场于2023、2024年连续荣获全国农垦水稻单产提升农场特等组称号。

大圹圩农场“皖垦糯1116”品种水稻收获场景。
良机赋能,提升作业质效
农场引进智能农机,为水稻生产赋能。2023年,农场获评安徽省“数字农业工厂”。
近两年,农场累计投入800万元,引进了包括植保无人机、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在内的90余台套先进农机装备。目前,农场农机具总量达176台套,总动力突破1万千瓦,实现了从耕整地、种植、田间管理到收获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。
农场成立农机服务中心和7个合作社,实行农机统一调度、统一维护、统一作业标准,实现农机资源高效利用。大圹圩农场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凌云说:“我们把农机资源调配好,作业效率上去了,今年秋种,我们力争把作业成本降低5%到10%。”
通过推广“全程机械化+综合农事服务”模式,大圹圩农场在实现自身精准高效生产的同时,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,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和节粮减损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。

大圹圩农场水稻机插秧作业场景。
良法增效,释放增产潜力
大圹圩农场将“藏粮于技”融入水稻生产过程,集成高产栽培技术,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。“在技术应用上,持续推动种植方式升级。从2005年推广机插秧,到2010年实现半自动化育秧,再到应用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机实现精细化栽插,每一步革新都显著提升了种植质量与效率。”陶先兵说。
农场全面推行配方施肥、绿色防控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,适度发展有机稻种植、稻鸭共养等生态模式,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同时,保障了农田生态平衡。
谈及未来发展,陈劲松表示,大圹圩农场将通过打造万亩高产片、千亩示范方、百亩攻关田,深化“四良”融合,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彰显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的责任担当。(图/文 薛晓旭)
- 上一篇:无
- 下一篇:阜蒙农场签订社会化服务大订单



